校长刘新民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调研并为思政课教师做专题报告

    2021-07-06 18:39:03           浏览数:0

  7月5日上午,校长刘新民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并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百年发展脉络与现实思考”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总支书记修彩波主持,院长贾乐芳和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报告围绕历史回溯、现实意义和工作思路三个部分展开。刘新民校长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百年历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在对四个历史阶段进行梳理后,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依靠农民、为了农民。这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农民不再受压迫,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主宰自己的命运,保障自己的权利,谋取自己的福祉,并获得优惠补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农业变成真正的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命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农民免交各类“苛捐杂税”,脱离贫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重视“三农”,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百年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二是要坚持以土地为载体深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三是要坚持激发活力、动力、创造力,推进三农工作更上一层楼,发展智慧农业。

  在现实意义和工作思路部分,刘校长则结合学校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党和国家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需要。农业大学要在大有可为的“三农”工作中大展作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和农业院校的具体定位,刘校长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史,将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加强思政教育,强化扎根“三农”思维意识;探讨思政课程与“三农”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深化学科建设改革;夯实教育教学根基,推进人才培养保质提质。同时要加强“三农”研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深化农村改革。

  回顾百年奋斗路,开启奋斗新征程。通过刘校长的精彩报告,老师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牢牢把握“三农”工作历史演进过程,厚植三农情怀,深耕三农事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